不少企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:自己的設備到底是采用外包維修的方式好還是自己修合適?
從上個世紀末開始,工業的社會化服務逐漸形成趨勢,社會分工越來越細。不少企業提出“除了核心競爭能力,一切都可以外包?!钡目谔?。在維修領域,一些企業采取全部或者大部分外包給外部維修組織去執行,讓自己更集中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。近年來,國際上的專業化、合同化維修逐漸朝著標準合同、長周期合同和復雜合同維修服務的趨勢發展。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趨勢,主要原因如下:1) 企業管理者越來越關注和產品競爭力有關的核心業務。2) 企業離散、矩陣式組織結構呼喚離散、專業、靈活的維修服務。3) 管理者注重生產、產品及其后勤支持系統的柔性化。任何事物有優點必然有缺點,真理與謬誤本來是一絲之差,悖論總蘊含其中。企業的維修資源一般分為三塊,一塊是內部專業維修,第二塊是內部操作員工的自主維修,第三塊是企業外部的社會化、合同化維修。由本企業內部設備操作人員進行的小維修活動,如加油、緊固、潤滑、調整、換件以及小的解體、診斷和修理稱為操作員工自主維修。由社會上的專業維修公司或設備供應商、制造商,以及其他外部承包者承擔,以雙方簽署的維修合同為約束的維修為外部合同維修。經過長期的摸索,國內企業在維修資源配置方面也摸索出一套較為成熟的經驗。對企業而言,高維修技術難度的設備較少,而低維修技術難度但維修頻次較高的設備較多,企業設備分布呈現雙曲線的狀況。即大量設備維修難度較低,但維修頻次和數量較高;少量設備維修難度高,但維修頻次和數量較少。我們主張,高難度、低數量的設備維修由技術外包來承擔(企業不必保有一支高技術-高薪酬卻是工作量不飽滿的專業隊伍);最低難度、最高頻率或數量的設備維修由勞務外包來承擔(這無論從費用上和管理上都有利于使企業專注自己的核心業務);中間分成兩塊,較高難度,較多數量的設備維修由企業內部維修核心專業隊伍來承擔(這部分對企業生產影響最大,自己掌控更加主動,響應速度更快?。惠^低難度,較高數量的設備由操作員工自主維修來承擔(這部分的維修容易掌握,又可以培養員工對設備的關注)。在工廠里,維修組織似乎總在變化,有時集中,有時分散。維修資源也總在調整,以前是萬事不求人,維修自給自足,企業有五臟俱全的維修團隊。后來又走向社會化,企業的設備維修全部外包,自己的維修能力弱化乃至逐漸殘廢,甚至有一天連談維修價錢的人都沒有了。還有些工廠,換了領導就換了章法,變來變去。一般,企業應該提倡全員參與的自主維護,保持20%-30%的工作量比例最理想;接著考慮合同化維修,這要依賴于企業所處環境和設備實際,例如處于中心城市,或者通過網絡聯絡,有50%的維修工作可以由外部維修力量來完成。這塊工作(50%)一般又分為兩部分:簡單工作(例如占30%-40%)和復雜、高難度工作(例如占10%-20%)。簡單工作通過勞務外協解決;復雜、高難度卻是低頻率工作則通過技術外協來解決。剩余的20%-30%工作量就是由企業內部專業維修隊伍來承擔。企業要為這20%-30%工作設計、保有和訓練一支內部維修隊伍。這部分工作往往是企業最經常遇到,工作頻率較高,技術難度也相對較高的維修。這一塊又稱為企業的核心維修能力。隨著國際上社會分工的細致化發展趨勢,維修外包化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和不少企業的首選。關于外包維修的選擇,也可以簡單的概括為:1)低技能,低頻率的工作——外包,從成本考慮,用內部專業維修隊伍應付偶爾的低技能維修任務是不合算的;2)低技能,高頻率的工作——外包,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專業維修特長和管理,利用低技能、低價格特點,讓企業更關注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;3)高技能,低頻率的工作——外包,因為維修頻率低,企業保有專門的高技能維修團隊,卻沒有飽滿的工作任務,而這支隊伍的工資成本卻比較高,從經濟上是不合適的,不如尋求社會上的維修供應商來進行,即使每次維修費用較高也是合算的;4)高技能,高頻率的工作——內包,這也是企業內部的核心維修能力,可以快速應付企業內部頻發的維修難題,可以讓主流、重要設備在企業自己的掌控之中。作者:李葆文